洪门通讯社( 邓舒颖): 近年来,无人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重塑各行业的生产模式与劳动力市场格局。作为深耕低空科技领域的创新企业,记者再次采访了中科志强(韶关)低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科志强”)董事长陈志强。倾听该公司立足韶关的发展布局规划实施,该司以“技术赋能产业、创新驱动转型”为核心,在农业、工业基建、应急救援、低空物流等多领域展开深度布局,不仅推动了行业效率的跨越式提升,更在劳动力价值重塑、区域平衡发展中展现出强劲的引领作用。

一、农业植保:从“人海战术”到“智能精准”,释放效率红利
在农业领域,中科志强的无人机植保解决方案正将加速替代传统人工喷药、田间监测等劳动密集型岗位。其自主研发的多旋翼植保无人机单机日作业面积可达800亩,是人工效率的30倍以上,且通过智能导航与精准雾化技术,农药利用率提升40%,人力成本降低70%。
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并非简单“替代”,而是联合农业打造“无人机飞手孵化计划”模式,将传统农民培训为持证飞手,目前已输出专业植保飞手80余人,人均收入较传统农耕提升60%,实现了劳动力从“体力执行者”向“技术操作者”的升级。

二、工业基建:高危场景“机器代人”,安全与精度双提升
针对工业与基建领域的高空、高危作业痛点,中科志强推出了定制化无人机巡检与测绘系统。在电力巡检场景中,其搭载高清红外成像与AI识别算法的无人机,可替代80%的人工高空攀爬作业,故障识别精度达0.1毫米级,巡检效率提升5倍,同时将作业风险降低90%以上。目前,该系统正在与南方电网韶关段、韶关钢铁洽谈,将厂区等20余个工业场景,累计完成线路巡检超1000公里。

在建筑测绘领域,公司的倾斜摄影无人机可在复杂地形下快速生成三维模型,数据采集效率较人工测量提升8倍,将为新基建项目节省工期约30%。通过“机器代人”,大量高温、高空、高风险岗位得以优化,而释放出的劳动力则通过培训转型为无人机数据分析师、系统运维工程师等更高附加值岗位。
三、应急救援与低空物流:拓展场景边界,重塑服务形态
依托无人机的灵活响应优势,中科志强将技术应用延伸至应急救援与低空物流领域,构建“空中应急通道”与“短途高效配送网络”。
在应急救援方面,公司下一步将联合应急管理局组建了“无人机应急救援队”,配备搭载热成像仪、物资投掷装置的专用无人机,可在地震、洪涝等灾害中快速完成灾情勘察、被困人员定位及应急物资投送。展现了无人机在公共安全领域的不可替代价值。
在低空物流领域,中科志强将与韶关本地商超、社区合作试点“无人机末端配送”,将在市区3公里半径内实现生鲜、药品等物资“15分钟达”,单日配送峰值150单的,成本较人工配送降低40%。此举不仅缓解了外卖骑手的配送压力,更通过“人机协同”模式(人工负责订单分拣与复杂场景处理,无人机承担标准化配送),让骑手转型为“配送调度员”,提升了岗位技能门槛与收入水平。

四、破局结构性矛盾:以培训与区域辐射推动平衡发展
面对无人机行业普遍存在的“区域不平衡”与“人才供需错配”问题,中科志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人才培育方面,公司将在韶关设立“低空科技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重点面向35岁以上传统劳动力开展飞控操作、设备运维、数据处理等技能培训,让进入无人机相关人员高薪岗位。
未来展望:人机协同深化,共筑低空经济新生态
中科志强总经理表示:“无人机技术的价值,从来不是‘消灭岗位’,而是通过效率升级重新分配劳动力价值。”未来,公司将持续深化“人机协作”模式,如在电网巡检中推广“1人+5机”联合作业体系,在农业中探索“无人机群+AI决策”的精准种植方案,让技术成为劳动力的“赋能工具”而非“替代者”。
依托韶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试点城市的政策优势,中科志强计划三年内建成“低空科技产业园”,聚焦无人机系统研发、场景应用创新与人才培养,推动无人机技术在多产业的渗透率提升至50%,为韶关乃至华南地区的产业升级与劳动力转型提供核心动力。
正如普华永道预测,无人机技术替代的人力劳动价值,终将转化为更高阶的岗位需求。中科志强正以实践证明:技术革新的终极目标,是让劳动力在效率红利中实现价值跃升,构建技术与人类协同进化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世界洪门组织全球传播部新闻司洪门通讯社洪门新闻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