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门通讯社讯:今年4月12日,著名古巴华侨史研究专家、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名誉会长、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黄卓才及其夫人侯素梅女士回到家乡广东台山四九镇永隆村访问,期间向江门市图书馆地方文献部赠送其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鸿雁飞越加勒比–古巴华侨家书纪事》西班牙语译本。闻讯赶来的台山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李白云女士以及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一众学者专程登门拜访,黄卓才教授亲自担任导游,为家乡侨史学者详细讲解祖居“宝世楼”的前生今生。这百年小洋楼原来还深藏着一段荡气回肠的感人故事!
图为《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的黄宝世的事迹
图为黄卓才教授(右3)在讲述“宝世楼”的故事
图为《鸿雁飞越加勒比——古巴华侨家书纪事》西班牙语译本封面
图为古巴驻华大使签发的证书,表彰黄卓才对中国-古巴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
图为黄卓才教授向江门市图书馆赠送《鸿雁飞越加勒比——古巴华侨家书纪事》西班牙语译本。(左起:张东梅、黄卓才、李白云)
“宝世楼”家风孕育了人才辈出
被评定为“台山华侨家庭文化体验馆”的宝世楼是台山市四九镇上朗居委会永隆村的一座双层侨房,1937年由古巴华侨黄宝世先生(1898-1975)回国时亲自设计兴建。楼内现设有古巴华侨历史与华侨家书家风展览,并有相关著作陈列和影视资料播放。这些展览和资料,讲述了黄宝世从打工仔到杂货店主到侨领的人生奋斗故事,充分表现了其高尚品格和台山华侨勇于冒险、艰辛创业、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座平凡无奇、貌不惊人的小洋楼,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出人才辈出的“宝世楼家族”创造了一个华侨家庭的教育奇迹。教育奇迹的载体就是一封封语重心长、充满慈爱的华侨家书:黄宝世背井离乡赴古巴谋生50年,期间只回国探亲一次,与妻儿长期分离,只能靠书信(银信)联系,夫妻爱、父子情,尽在咫尺素笺之中,这些家书对儿子、孙子起到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黄宝世儿子黄卓才,作家、写作学科专家、华侨研究学者,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已出版书籍40多种(含合作),创作散文集《水上仙境》、纪实文学及华侨研究专著《古巴华侨家书故事》《鸿雁飞越加勒比》《古巴随笔》等;黄宝世长孙、黄卓才大儿子黄雅凡博士是旅加拿大国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曾任加拿大植物生物工程学会会长,现任加拿大波夫曼斯植物科技公司首席科学家、总裁;黄卓才孙子黄鹄连续荣获“广州市长杯”羽毛球比赛的第十个冠军,被誉为羽坛新星。宝世楼家风,令人交口称赞。
40封海外家书讲述赤子家国情怀
宝世楼家风有何奥妙?如何形成?如何传承与发展?黄卓才教授告诉我们: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他退休以后,把父亲黄宝世生前从古巴寄回来的这些家书经整理,写成《鸿雁飞越加勒比——古巴华侨家书纪事》一书,本书的基础史料是作者珍藏的40多封父亲家书(银信/侨批)。这些家书写于1952-1975年,都寄自古巴中部城市大沙华(大萨瓜)。书中按时间排序,紧扣家书内容,以富于感情的文学笔法和精炼的语言,娓娓道出几代人的百年繁衍、奋斗与发展,活现了一个移民跨国家庭的私人生活史。基于文本依据充足,对古巴华侨华人历史与现状的描述生动,这本书被誉为立体的最真实可信的古巴华侨史。该书出版后,在文学界、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并先后以中文和西班牙文出版,经国内外多种媒体和国际学术会议等渠道广泛传播。正因为如此,这本书中文版自2006年以来已由暨南大学出版社陆续出了三版,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并获《中国作家》第二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今日中国》、故事FM等电视广播、纸质媒体、大小网站和网络书店的推介,让它插上翅膀,远走高飞。国际学术会议的研讨,古巴侨史、家书大型展览,学者专家的评论和引用,世界各地图书馆、博物馆的收藏和研究,让它的学术价值得以发挥;而广大读者“被震撼、被感动”的良好口碑,更让《鸿雁飞越加勒比》一书声名鹊起广泛传播。
爱国侨领黄宝世其人其事
良好的家风家教源自父亲的言传身教,说起自己的父亲、古巴爱国侨领黄宝世,黄卓才语调充满崇敬之情。宝世楼与黄宝世的故事,好像洋洋洒洒的春雨,滋润着听众的心灵:1925年,一位27岁的广东台山青年,就是在自己岳父的建议下去往古巴。这个出国闯荡的年轻人就是黄卓才的父亲黄宝世,刚到古巴时做理发匠,后来在一个西班牙人家里当管家。在此期间,黄宝世学会了西班牙语,能够与当地人顺畅交流,还有了自己的西班牙名字——费尔南多·黄(Fernando Wong)。在赚取在古巴第一桶金后,黄宝世开始在古巴的大萨瓜市经营自己的杂货店。后来生意越做越大,黄宝世被选为中华会馆大萨瓜分馆终身主席。大萨瓜位于古巴中北部,最高峰时居住着7000多位华侨。1937年,已经39岁的黄宝世回到国内,建房、生子。中年得子,黄宝世很是高兴,经常抱着儿子,站在村口看火车。不过这种与至亲相聚的时光没能持续太久。抗日战争的战火已烧到台山,日本侵略者的飞机时常盘旋在空中。1939年,黄宝世与妻儿分别,返回古巴。就这样,黄宝世见过儿子黄卓才,黄卓才却是终其一生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人间的悲欢离合莫过于此。黄宝世在古巴生活整整50年,1975年终老于侨居地,最后葬身异国他乡。黄宝世走了,幸运的是他的书信、故事长存世间。
黄卓才期望五邑侨故事传播更广泛
黄宝世只是千千万万海外侨胞中的一个,宝世楼也只是五邑侨乡大地上无数侨房之一幢,而黄宝世和宝世楼能被今天的中国人知晓,缘于黄宝世只身一人在古巴打拼时,在前后近20年间给国内妻儿写下的100多封家书。这些家书经过儿子黄卓才的整理,终于写成《鸿雁飞越加勒比–古巴华侨家书纪事》一书并公开出版。台山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李白云女士高度评价和赞扬黄教授二十年来孜孜不倦对华侨家书(银信)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推出创作新成果,并以西班牙文译本走出国门,传播中国故事,为江门五邑银信(侨批)的活化利用提供了有益借鉴。当听说江门市图书馆去年上送的侨文化研究项目《大力提升侨文化国际传播力影响力——以黄卓才古巴家书研究和传播为例》在暨南大学侨文化学院等主办的侨文化研究专项全省招标中成功入围、立项,黄卓才教授深感振奋和欣慰,他勉励家乡的青年学者继续关注侨批银信,研究侨批银信,保护侨批银信,让真实感人的五邑侨文化侨故事未来传播得更远更广泛!
(江门市侨媒中心:黄柏军、张东梅/摄影报道)
世界洪门组织全球传播部新闻司洪门通讯社洪门新闻网发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