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门通讯社广州讯:9月5日,《高质量赋能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帮扶协作理论与实践指南》新书发布会在广州中国市长大厦成功举办。
该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系统梳理了科技创新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为各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书主编、浙江省大地生态景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永浩在发布会上介绍,该书定位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工具书”,聚焦“科技创新如何赋能乡村”这一核心议题,围绕“需求诊断—技术匹配—长效运营”三大环节,结合最新政策与实地调研,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科技帮扶体系。全书分为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两大部分,涵盖智慧农业、数字治理、产业融合、生态保护等多个维度,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操作性。
书中收录了来自全国12个省、30多个帮扶村的实践案例,包括浙江安吉鲁家村的数字化农业建设、山西吕梁狮子洼村的数智帮扶模式、贵州遵义花茂村的”乡村都市化”探索等,为基层干部、研究人员、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中国镇长论坛组委会陈建主任在会上发言指出:”这本书为基层乡镇工作者提供了大量可借鉴、可落地的实践案例和方法工具,对乡镇层面开展科技创新帮扶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价值。特别是在推动跨区域协作、促进资源共享方面,本书提出的帮扶协作机制对破解基层技术人才短缺、资源分配不均等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主任周大鸣教授在专家点评中指出:”本书全面阐述了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驱动力与创新实践,引领乡村走上一条既符合现代化要求又保留乡土特色的新发展路径。”他强调,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本书系统回应了乡村振兴中的科技应用、资源对接与长效机制等核心问题,不仅为政府决策和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基层实践提供了清晰指引。
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所长严力蛟认为,该书基于扎实的实地调研和系统分析,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战略体系。”书中汇集了全国各地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案例,生动展现了数字技术、智能装备、生态创新等在激活乡村内在潜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巨大作用。这些案例不仅提供了宝贵经验,更为我们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美好图景。”
发布会现场,来自广东省物流协会、广东省电脑商会、广州新城建筑设计院、众智库等单位的多位与会专家纷纷表示,该书不仅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解读,更是对新时期科技兴农实践的系统总结,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书中提出的”科技赋能三环节”模型、跨区域协作机制以及绿色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实现”更高标准”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样板。
《高质量赋能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帮扶协作理论与实践指南》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乡村振兴事业在科技创新与理论建构方面迈出坚实一步,是我国“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工作的宝贵智慧结晶,有望为下一阶段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广泛而深远的智力支持。
世界洪门组织全球传播部新闻司洪门通讯社洪门新闻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