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7月孫中山在舊金山建議同盟會美洲分會與致公堂實行聯合時,與同盟會、致公堂通知合影。
“致力救國救民實現唐虞盛世,公心愛人愛物同期天地長春”。
這對聯是民國初年,前人贈與致公總堂的,出於何人之手,已不可考了。但其意思,確實描寫出百年前五洲洪門致公總堂的先輩們,對國家民族富強的抱負和貢獻。
辛亥革命的前後,美洲華僑籌餉支援革命軍的聲勢,是世界史上僅有的。當年身處異國的華僑,受各式種族條例所限,多生活於社會低層,收入有限。從現存的紀錄文件所見,當年的捐款都是一元幾分。之所以籌得足以支援軍餉的巨款,可以想像捐款人數之多,籌餉範圍之廣。那是世界五大洲各大城市華僑的捐獻,是一場鋪天蓋地的,更是持續了廿多年的、史無前例的愛國運動。掀起這籌餉運動的,就是舊金山五洲洪門致公總堂,當年的洪門大佬黃三德等一批華僑精英。
百年前,南北美洲各大城市的華人社會中,十之七八是洪門會員,這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而成。在種族、語言、文化都有差異的環境生存,投身於洪門,就可得到組織的保護和幫助,所以洪門會員包含了社會上各階層人士。
美洲洪門致公堂前輩們的愛國胸懷,是發自洪門的傳統宗旨。
1904年,黃三德為革命籌餉歷時半年,並陪孫中山遊歷途經十八個埠,沿路為孫中山引見各分堂盟長,打理人情世故,橫跨美國東西部,聯同波士頓安良堂總理司徒美堂,再一同到訪紐約。收集沿途各地的捐款後,孫中山從紐約乘船去英國。此後,黃三德又繼續向南,去孫中山沒去過的南美洲的致公堂,號召支持祖國家鄉的反清革命,把革命理念糅合洪門「反清復明」的誌願,盡得各分堂叔父擁護支持。
1910年,鎮南關戰役失敗。農歷十二月,孫中山從歐洲到南美巴西與黃三德見面,要求再籌募軍餉。可是,一時之間,致公堂加上其他募捐,只能籌合7000多美元。1911年農歷正月初七,孫中山從舊金山來到加拿大溫哥華,要求溫哥華致公堂盟長陳文錫,書記許昌平及各職員,在加拿大各埠的致公機構發動籌餉。但一般募捐不能快速籌得大量募集款項。於是溫哥華及維多利亞的致公堂都分別典當物業,加上其他捐贈,迅即籌集了7萬多港元,匯到香港統籌部的黃興、胡漢民等人手中。
1911年3月29日下午,孫中山在芝加哥約見黃三德的同時,收到黃興電報:「攻打廣州督署事敗,同誌逃亡香港,急需接濟」。二人趕回舊金山,黃三德馬上召開總堂會議,說服各父昆仲全力支持祖國革命。總堂商議立下籌餉章程,孫中山訂出償還款項的附錄,加入了同盟會的成員包括李是男等人,系統地成立「革命籌餉局」,號召全美洲各地分堂認捐。
籌餉運動並沒有因為辛亥革命勝利而停止。1912年2月,由黃佩蘭、黃三德、司徒文焜、陳任國、陳烈五人為發起人,在舊金山的五洲洪門致公總堂成立中華民國公會,以舊金山為總會,並應孫中山要求,將「革命籌餉局」改隸於中華民國公會,改稱「國民救濟局」,為中華民國建國籌措經費。唐瓊昌被選為第一任會長。
1912年,袁世凱復行帝製,孫中山號召北伐討袁,致公堂再一次組織「洪門籌餉局」,當時除南北美洲,歐、亞、東非地區的洪門致公機構共計78個分堂,一齊響應。除各分堂會員的每月認捐外,還派人在當地沿門勸捐。當時墨西哥處於內戰,墨國各分堂生活困苦,仍然以一元或幾分的捐獻。
1916年悉尼華人共濟會(前身為悉尼義興會)先成立洪門籌餉局,領袖黃柱穩及梅東星到澳大利亞各地遊說,共募得2900英鎊,支持中國南方革命政府軍隊。
從支持孫中山宣傳革命,到組織「洪門籌餉局」出錢出力,甚至為祖國犧牲自己的生命,這些都是海外洪門人士的真實寫照。
孫中山親自起草《洪門籌餉局緣起章程》和《革命軍籌餉約章》兩份文件。
世界洪门组织全球传播部新闻司洪门通讯社洪门新闻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