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祖源演义之24」成阳故城的数千年印记:从“城上建城”看华夏文明的层积与延续

洪门通讯社
洪门通讯社
管理员
1173
文章
0
粉丝
洪门文化评论1,427字数 2284阅读7分36秒阅读模式

洪门通讯社讯:在菏泽市牡丹区胡集镇的地下,沉睡着一座跨越数千年的文明坐标——成阳故城。当考古工作者以专业钻探设备向地下打孔勘探时,眼前的景象并非单调的土层堆积,而是一部由“城上建城、城城重叠”格局写就的立体史书,更是承载着华夏儿女情感与记忆的“精神土壤”。不同深度的文化层如同书页般层层叠压,不仅清晰留存着伏羲、‘尧舜禹、秦汉、唐宋等时期的文明痕迹,更探知出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更早阶段的史前遗存。值得一提的是,历史文化学者潘建荣曾带领团队在此开展系统勘探,正是基于扎实的考古发现,2017年11月4日,他与多所大专院校的专家共同研讨,最终达成“菏泽成阳共识”,为这座古城的历史定位与文化价值提供了权威学术支撑。连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游子寄乡的赤子之心,都藏在这一方土中,将华夏文明的脉络与情感的温度,完整封存在这片土地之下。

「华夏祖源演义之24」成阳故城的数千年印记:从“城上建城”看华夏文明的层积与延续-图片1

一、深层夯土:4000年前的“都城之基”与神话、圣君的情感羁绊

「华夏祖源演义之24」成阳故城的数千年印记:从“城上建城”看华夏文明的层积与延续

钻探设备深入地下9至15米处时,首先触碰到的是一层厚度达6米的红黄沙五花夯土墙体——这既是成阳故城最古老的“骨架”,更与华夏最古老的神话“女娲补天”紧紧相连。民间相传,女娲炼五色石补天,补天时散落的五色土落在中原大地,而成阳故城的红黄沙五花夯土,恰是由红、黄、沙(白)等色彩交织而成,当地人至今仍坚信,这便是女娲补天遗留的“神土”。夯土质地致密坚硬,夯层纹路里仿佛还留着先民“炼土筑城”的温度,其工艺与仰韶文化时期的筑城技术高度契合,印证着这座城池的初建年代已距今4000余年,恰与尧舜禹的活动纪年相重叠,让神话与史实在此交融。

「华夏祖源演义之24」成阳故城的数千年印记:从“城上建城”看华夏文明的层积与延续-图片2

在墙体底部的文化堆积中,考古人员清理出的素面红褐陶片、圆柱状磨棒石器,被当地人亲切称为“尧舜文化土”里的“活文物”。潘建荣团队在勘探中曾特别指出,这些遗物的形制与制作工艺,与文献记载中尧舜时期的生产生活特征高度吻合,进一步佐证了“尧都成阳”的历史传说。陶片上手工捏制的纹路,像是尧帝统一华夏时“协和万邦”的印记;磨棒石器光滑的表面,仿佛还留着舜帝教民耕作、“制耒耜,教天下”的温度;而禹帝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坚韧,更似这夯土般厚重——这片土,不仅是都城之基,更是先民对“圣君治世”的情感寄托,他们将对和平、丰收的期盼,揉进每一把筑城的土、每一件制陶的坯里。

更令人动容的是,这片“尧舜文化土”还藏着先民的生活智慧。当地老辈人说,若误食生冷导致拉肚子,取少量深层夯土(经清洗、晾晒、煮水)饮用,竟能缓解不适——这并非迷信,而是深层土历经千年沉淀,性质稳定,或许含有的矿物质能辅助调节肠胃,是先民在长期生活中与土达成的“默契”,也让这片土多了份“护佑众生”的温情。而探孔下方北辛、龙山、岳石文化的遗存,夹砂红陶、黑陶残片在土层中静静躺着,更像是华夏文明“薪火相传”的信物,证明早在史前,这里的土就已承载着先民的生存与希望。

「华夏祖源演义之24」成阳故城的数千年印记:从“城上建城”看华夏文明的层积与延续-图片3

二、中层堆积:秦汉大一统下的“东方要邑”与“水土”的情感联结

当钻探深度逐渐接近地表(地下3至6米处),灰黑色的秦汉文化层映入眼帘——这层土,藏着古人“水土不服”的故事,也藏着对“家国一统”的认同。秦统一六国后,无数百姓从各地迁徙至成阳(后属秦汉成阳县),初来乍到者多因“水土不熟”生病,当地人便会取本地秦汉土层的土,与迁徙者故乡的土混合煮水,谓之“水土相融”,虽无科学定论,却满含对异乡人的温情,是古人以土为媒,化解乡愁、融入新土的智慧。

「华夏祖源演义之24」成阳故城的数千年印记:从“城上建城”看华夏文明的层积与延续-图片4

这层土中的绳纹砖瓦、“长乐未央”瓦当,不仅印证着秦汉城市的繁荣,更让土成为“大一统”的见证者。潘建荣在梳理勘探资料时发现,秦汉时期的成阳故城,夯土城墙较尧舜时期更为规整,城内官署、民居、手工业作坊的布局清晰,与文献中“秦置成阳县,属东郡;汉因袭,属济阴郡”的记载完全对应。官署建筑的夯土基址,留着官吏推行郡县制的足迹;陶制水井圈、排水管道,藏着百姓“安居乐业”的日常;而带有戳印的陶量残片,更是秦“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实物证据——这片土,不再只是建筑的材料,而是秦汉百姓对“天下一统”的情感寄托,他们在这片土上耕作、经商、繁衍,将对安稳生活的期盼,刻进每一块砖瓦、每一寸城墙。

「华夏祖源演义之24」成阳故城的数千年印记:从“城上建城”看华夏文明的层积与延续

三、浅层遗存与变迁:唐宋雷泽县的“市井繁华”与游子的“乡土之思”

钻探至地下1至3米的浅层,唐宋文化层中的瓷器、铜钱,与“雷泽县”的历史紧密相连——唐武德四年(621年),成阳故城改名雷泽县,属濮州,而“雷泽”之名,正源自女娲神话中“雷泽有神龙”的传说,让这片土始终与神话根系相连。邢窑白瓷碗、钧窑瓷片上的釉色,映着唐宋市井的烟火气;“开元通宝”铜钱的纹路,藏着商人往来的喧嚣;雷泽寺的砖瓦残件,留着信徒祈福的虔诚——这片土,见证着雷泽县的繁华,也承载着当地人对“家乡”的定义:土在,城在,根就在。

「华夏祖源演义之24」成阳故城的数千年印记:从“城上建城”看华夏文明的层积与延续-图片5

而这片土最动人的情感,莫过于游子的“寄乡”之情。近代以来,从成阳故城(雷泽县旧址)走出的游子,如台湾老兵高秉函,便常托人带回故乡的土,制成“土茶”(取少量故乡土,与茶叶同煮)——在他心中,故乡的土是“根”,喝一口“土茶”,便似回到了胡集镇的田间地头,化解了“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乡愁。这与古人“背井离乡带把土”的习俗如出一辙,让成阳故城的土,跨越千年,成为连接游子与故乡的“情感信物”。

遗憾的是,金代的战乱与水患,让黄河泥沙掩埋了雷泽县,这座古城与它的土一同沉入地下。但土不会说话,却记得一切:记得女娲补天的神话,记得尧舜的仁政,记得秦汉的统一,记得唐宋的繁华,更记得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四、文化层的价值:华夏文明的“活化石”与情感的“归宿”

成阳故城的“城上建城、城城重叠”,从来不是简单的土层堆积,而是华夏文明与情感的“层积岩”。从女娲补天的五色土,到尧舜的“圣君土”,从秦汉的“一统土”,到唐宋的“故乡土”,每一层土都承载着特定时代的信仰、智慧与情感——它是先民与自然共生的见证,是百姓对家国的认同,是游子对故乡的眷恋。

「华夏祖源演义之24」成阳故城的数千年印记:从“城上建城”看华夏文明的层积与延续-图片6

而潘建荣团队的勘探与“菏泽成阳共识”的达成,更让这片土的价值得到学术认可:它不仅填补了华夏早期文明研究的空白,更让“成阳故城是华夏文明连续发展实物见证”的结论有了坚实支撑。如今,当考古工作者拂去土层上的尘埃,不仅唤醒了华夏早期文明的历史,更唤醒了藏在土中的情感记忆。这片土,是华夏文明的“活化石”,更是亿万中国人“乡愁”的寄托——无论走多远,只要看到故乡的土,便知“根”在何处。成阳故城的土,终将继续沉睡,也终将继续诉说,诉说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与深情。

「华夏祖源演义之24」成阳故城的数千年印记:从“城上建城”看华夏文明的层积与延续

注:作者陈勇行,中华陈氏文化促进会秘书长,菏泽市政协第15届常务委员,菏泽历史文化与中华古代文明研究会执行会长,菏泽市雷泽祖源文化研究院院长。

世界洪门组织全球传播部新闻司洪门通讯社洪门新闻网发布

weinxin
我的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
我的微信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洪门通讯社
  • 本文由 洪门通讯社 发表于2025-08-28 12:26:20
  • 转载请注明:https://news.hongmen.tv/news/2025/08/28/1848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